作为中华文明中哲学的核心,易经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并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传说在历史上曾有三种易经先后出现,分别是夏朝的《连山》,商朝的《归藏》和周朝的《周易》。前两种易经的系统已经失传了,而《周易》在经过孔子的注释和推广之后,成为了儒家首要的哲学经典。
本源
但是回到易经产生的本源上看,它最初只是一本卜筮之书。所谓卜筮就是通过占卜预测未来吉凶。“卜”字在甲骨文里,就是龟背上的裂缝。古代的预测官员通过对烧过的龟背上的裂纹形状进行观察,从而预测所询问之事的吉凶和趋势。所谓筮,就是将蓍草在手中进行筹算,从而得到不同的卦象,进而对未来进行预测。 有人说卜筮之学纯粹是迷信之说,但是这一学说在中国社会传承数千年,我们真的不要低估先人们的智慧,他们会将无稽之谈奉行这么久吗?而且易经中隐含的数理的完美规律,也就是产生于宋代的六十四卦圆图和方图,让发明二进制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大为惊叹。莱布尼茨认为,六十四卦方圆图与他发现的二进制原理完全一致。
“易经作为卜筮之学,它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核心就是今天我们谈到的意识和物质之间的一种互动。
”
方法
在上古社会,人们要知道国之大事,例如征战、外交事件的未来发展趋势,通常通过卜筮的方式来获得征兆和启发。当一个疑问升起的时候,实际上与这个疑问相关的那个事实以及内在的演化规律就已经出现了。 对于这个呈现出来的未来事实性规律,古人用阴和阳的符号加以表示,在周易里就是六个阴和阳的符号的混杂排序。于是会形成六十四种排列组合,称为六十四卦。而每一个卦里又有某些阴阳符号的变化,称为爻变,从一个爻的变化,两个爻的变化,乃至六个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乘以六十四种的组合就形成了4096种不同的演化方式。而这些就预示着可能会出现的4096种情景,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讲,叫做未来的变化场景。
周易的奥秘和原理
如果我们已经了解了意识对物质的影响作用,以及量子纠缠的基本原理的时候,对这种综合性的意识对物质的影响,以及产生的显象的回馈就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可思议了。但是仍然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一个对未来探寻性的问题,怎么会把未来的发展趋势揭示出来呢?这好像不符合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但是这只是我们一般人的逻辑思维所推演出来的概念而已。可能在根源上,所谓的时间序列根本也就是一个假象,我们不能够看到是因为我们无法穿越时空的障碍,而所显现的卜筮的结果,就是呈现给我们看这个时空一体化所呈现的现象。 古人们把这个过程,在《周易》中称为“卦者,挂也。象者,像其宜也”。意思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卜卦,就是把那个现象悬挂在这里让我们看,从而让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而这个悬挂的东西我们称为象,这个象就是对事物本来运行的法则规律(简称宜)的一个显象化而已。
中国古人的智慧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非常的惊叹:古人的智慧怎么会搞出这样一套东西,好像很不合乎今天的科学逻辑啊。实际上这是另外一套应用科学体系,古人称为象数学,也就是根据象来进行推理,其中有术,术就是时间和空间规律,而各种术理的规律则包含其中,所以《周易》可以“知往察来”。 当今的科学仍旧无法解释《周易》的原理,但是《周易》的实用性却得到了数千年来人们的认可,它其实应用的就是意识和物质之间的相互感应,甚至是一体同步运作的规律。 如果我们对量子力学和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感应的最新研究有了充分认知的话,对此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但是中国的祖先们将这样一套感应的哲学和方法运用于预测未来,揭示事物内在的运行规律,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孔子赞叹《周易》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天地而不遗”,也就是它涵盖所有的事物规律,没有任何遗漏的。 在这里,中国人提出了哲学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概念,所谓形而下就是物质和器用之道,形而上就是理念,《周易·易传》中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易经是完美地贯穿形而上和形而下之学的,但是要真正地知道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道,还需要回到哲人们所揭示的基本观点那里去,从而让我们对核心和根本有所了悟。 我在后面会再写一些文章,进一步解释易经的奥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