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直方大创新中心

企业家的心(上)

最近心学这个概念在企业家群体中非常热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论坛,都谈到这个概念,而且作为特指,它和明代一位思想家王阳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王阳明的心学自产生500年之后,似乎在今天又在他的故国找到了新的土壤,而这一次是伴随着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当然还有国家的推动和支持而重新兴起的。


王阳明作为明朝的中兴能臣,不仅经历了在贵州龙场的悟道传奇经历,从而达到了他认为的圣人境界,更重要的是在协助朝廷剿灭匪患,建立世间功业方面也有着在当代无出其右的政绩。其个性豁达狂放,其著作《传习录》当中对于心性和建立知良知的理念,并通过知行合一践行知良知有着完整的表述,其身后影响广及日本、朝鲜诸国,乃至在中国民国初年,也影响了诸多革命家和政治家。

2016-12-30 18:28 上传



我曾经在一些场合听到企业家们非常热烈的讨论王阳明的心学,其中不乏谈到,用心学改造企业,重塑企业家价值观,乃至人生走向的宏大言论,但是也有很多人对此心存犹疑,甚至很多人对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学基本道理,在私下里表达了迷惑和不清晰。就此如果我们回到阳明先生的心学的基本理念,可能会发现其中的端倪,和对我们当今时代的价值。

著名的王门四句教中,透露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劫,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很多后世人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就是从这四句话中展开的,不过仔细读这四句话我们会发现,后两句话似乎容易理解,而前两句带有高深的形而上学和心性了悟的境界,似乎让人很难以把握,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无善无恶心之体”,从概念上非常高深,但是如何是无善无恶的状态,这个心之体怎样体会呢,恐怕这也是最近很多人前往贵州龙场拜谒和祭奠王阳明中希望从中得到启示的原因之一。

而这个“无善无恶心之体”也正是王阳明上承儒家经典《中庸》中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或者孔子在著《易传》时所写“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其中所谈到的心的本体的境界,而这个境界虽然有诸多圣贤的陈述,但是要真的搞清楚,并且在自己内心发生体悟,又谈何容易。

“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知善知恶就是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这个不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是非、善恶、美丑之心吗,当然就是了。如果这样讲那这个良知似乎也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通观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我们看到前两句更偏向于心性的形而上,而后两句更偏向于行为层面,更容易理解和操作。事实上,这后两句看似贴切易行的正是心学得以流传的基础。

不过,如果只了解这后面两句,而无法通达前面两句,似乎又与心学的全貌发生了割裂,这也是今天很多人在研究王阳明心学的时候感到茫然无所凭据的原因。尤其是忙碌于事物,着眼于企业成功的企业界人士,对前两句话的解读更产生了强大的无奈感和无力感。也有不少人希望通过对阳明心学的实践,透彻的通达,不仅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更能够达到他们所认为的圣人的境界。

2016-12-30 18:27 上传



我的一个企业家朋友,在江南某地经营着一家非常著名的企业,他就将践行王阳明心学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并且要求他的高管团队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让每个高管真正的成为圣人或者贤人。

不过在私下里我给他讲这样的观念是非常危险和错误的。他非常惊讶于我的看法,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于所谓圣人和贤人,在儒家传统中,只有标杆,没有定义,所谓标杆就是三代以上的君主,以及后世的孔子和孟子;倒是在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影响下产生了关于圣人和贤人的分野。

在佛教的《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意思就是说圣人和贤人的分别在于对于无为法的了悟的差别。所谓圣人就是正德无为法的,而无为法就是王阳明四句教中的前两句所透出的境界。最根本当然是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能够进行无为法才知道正入了圣人的境界,而在无为法上没有进入,尚在有为法上进行善恶判别以及造作的人,我们充其量称为贤人,也就是王阳明四句教中的后两句中所谈到的知良知和格物的境界。

我为什么对我的企业家朋友说他们的高管成为圣人是一个危险的行为呢,原因有两点:
1.他所推行的在企业中良知化的经营,以及格物的思想本身就是贤人的思路而非圣人的思路。
2.一个企业中推行所谓圣贤之教,恐怕会让企业流入形式,甚至产生一种虚伪的行为,而有违初衷。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趣的讨论不在少数,最有名的案例恐怕就是禅宗的中国初祖菩提达摩祖师,与南朝皇帝梁武帝的一番对话。
作为佛教心法的持有者,菩提达摩因为预见到中国有大乘佛法,因此离开印度前往中国,从广州上岸,到达梁朝首都南京之后,见到了著名的佛教皇帝梁武帝。

这位梁武帝可以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当政期间修庙无数,斋僧无数,并且多次做出到寺庙中舍身为奴的疯狂举动,还得大臣们花费重金将他从寺庙中赎出,这倒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他也为此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因此当面对从印度来的菩提达摩大师的时候,他将自己的这一番功绩讲了一番,并且问达摩大师有多少公德,所谓的公德就是在事功上,在道德上能有多少。

本来想获得菩提达摩大师首肯和称赞的梁武帝,没想到菩提达摩大师的评价只有四个字,是什么呢?菩提达摩大师又是如何解释的呢?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企业家的心(下)”将为您解答......
直方大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