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轻战略六部功中最深奥的一种心法,当我们具备了感知当下的能力的时候,会在与团队进行战略共创的那些不经意的瞬间,感觉到各种灵感的浮现,创意的涌动,以及过去所不知道的各种知识的奇妙的连接,这种感受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深刻体会。
而且更奇妙的是那些从团队中涌出的各种智慧,所形成的各种观点,似乎当它们真正浮现的时候,是那么的浑然天成,不加修饰,甚至最后形成的那个战略创见和战略构想,也似乎本来就在那里,我们只是和大家发现了它而已,也就是我所经历的那一个个时刻,当你发现并且将它呈现给大家的时候,众人会睁大眼睛说“啊,就是这个”。
“当下”这个词语随着埃克哈特·托利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Power of Now)而被全球的读者们所熟知。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感知当下的境界让所有人向往,他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源头、宇宙的真相,使得我们似乎走到了觉醒的边际。
实际上,“当下”这个词与中国的佛教禅宗有着不可切断的渊源,在我看来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于佛法。在《金刚经》中,佛陀曾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三心不可得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很多禅宗祖师因此而悟入并且证道。
一个有名的禅宗公案,讲的是唐代的德山大师,早年在行脚的时候路过一个老婆婆家门口,想化缘一份点心充饥。老婆婆就问:“《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三心都不可得,那你要点的是什么心?如果你能回答,我就给你吃点心,否则就趁早走。”德山大师一时语塞,非常惭愧,后来拜到禅宗龙潭祖师门下,精进修行而开悟。
同样禅宗中国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也是因为五祖弘忍大师为他传法,当谈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当下开悟。
在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教禅宗里,我们真正的心就在当下。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而现在的各种思虑又会很快成为过去,而当下是永恒的。
即便我们无法悟入禅宗的境界,但是当我们开始真正切入这个当下的时候,就要把过去、现在、未来完全放下,但又似乎不可分割,那些曾经浮现的智慧、观点、知识,不经意间就会串在一起,这就是每每我们在当下获得各种深奥的启发的原因。
当下的感知不是关于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口舌尝、身体感触,或者意念思虑,它是跟这六者没有关联的,因此是独立而不改的。要获得当下的智慧,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放松,让这种本有的智慧逐渐浮现出来。
当禅宗经过日本传到西方的时候,西方的企业界人士、哲学界人士和灵修人士,被这一简洁深刻的修行方式深深地打动,包括史蒂夫·乔布斯在内的企业领袖们都曾经深深地得益于禅宗的心法和指导。
据说,乔布斯非常得益于日本曹洞宗禅师铃木俊隆所著的《禅者的初心》这本书,并且以此为依据,告诉大家要找回原来那个初心。不过虽然乔布斯获得了很多来自于禅宗心法的深奥的指示,并且促使他追求一种简洁、直指根源的生活,并且将这些反映在他的产品设计乃至企业管理当中。
但是,关于禅者的初心,他似乎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老师铃木俊隆的观点。
铃木俊隆禅师所说的禅者的初心,并不是我们最初那个愿望,那个愿望是有染污的,也不是我们所谓的价值观,或者企业愿景,那是后天形成的。铃木俊隆说过,“分别心会使你受到限制,如果你有太多分别心的思想就会画地自限,如果你失去自足的本心,就会无戒不犯。”
这个初心不是我们的分别念头,那它又是什么呢?为了让大家了解初心的本意,铃木俊隆禅师继续说,“所有自我中心的思想,都会对我们广大的心形成限制,当我们的心很慈悲时,它就是无边无际的。永远当个新手,这是非常要紧的一点,这也是所有艺术真正的秘密存在。如果你开始禅修的话,你就会开始欣赏你的初心,这正是禅修的秘密所在。”
这个初心,就是禅宗所说的每个人本具的佛性和原始的觉悟之心,就在我们的当下。当我们开始回归这个初心的时候,我们当下感知的力量会极其强大,甚至会穿越当下的空间和时间,而有可能将各种不知道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呈现出来。可能我们当下呈现的这个战略图景就是这个企业应该要的,所以他们会惊讶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 在西方,这一迷人的观点让很多学者趋之若鹜,追寻中国文化多年的学习型组织的大师彼得·圣吉也对此非常着迷,他甚至和他的同事奥托·夏莫共同开发了U型理论,试图通过团队的对话和在场域内的修行获得这种当下的感知和力量。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和彼得·圣吉先生有不同的看法,我甚至就这个问题和他讨论过。我认为从历史上看,佛陀和他的学说的追随者们,的确通过当下证悟初心,从而获得了无边的智慧。但是似乎还没有任何组织和团体可以通过团队共修的方式一起来获得,团队可以一起互相激励,但是启发和证悟终究是个体的。彼得对我的答复是:“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呢?”是的,我们可以尝试。从个体角度这个方法已经被证明,但是从群体角度,除了西藏佛教的辩经与此类似外,似乎还没有其他实现的明证。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如果能够开始放下自我,放下心中的烦恼和贪婪,放下各种画地自限的想法,甚至放下求知求智慧的各种“高尚”的贪欲,当我们在那个真空的一刻和团队在一起的时候,你这个团队,这些人,这个与现实相关的智慧就可能涌进来,让我们形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洞察。
我将这种方式称为感知当下,它是一种高级的能力,从我们人生的修养来看,我认为也是一种终极的收获,所幸的是,我们可以在与团队共创的时候使用这种能力,练习这种能力,并且感知到这种能力的强大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