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您是否有这样的困惑:大家都在谈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在说自组织代表着企业的未来,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却始终不能实现,问题出在哪里呢?
※自组织的迷思
前段时间,一位企业家朋友找到我,谈到了他在2015年企业转型中经历的痛苦:年初的时候,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他把股权和经营权分给了几个事业合伙人,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工作,为公司带来持续的增长。可是这一年的时间里,几位合伙人无法通力合作,甚至彼此矛盾重重,最终造成了运营的混乱,很多优秀员工相继离去。
年底的时候,整个公司的业务在他所倡导的自组织模式下并没有获得持续的增长,他后来不得不将公司的分工再次组合,重新出任公司的执行总裁,又回到了自己过去单抓单干的老路上。
他的困惑在于,这么多人在谈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这么多人在说自组织代表着企业的未来,为什么在他的企业不能实现,到底原因在什么地方?
我问他对于自组织的描述,他最信奉谁的理念。他告诉我他信奉凯文·凯利《失控》中的理念,认为未来的企业应该走向一家生物型的组织,最终必然是自由生长,自上而下的管理会逐渐失控。
所以与其未来失控,不如现在把经营权交给下面去承担,让更多人能够担起企业经营的责任。
我听完后告诉他,就在一年前,我参加过凯文·凯利的一个论坛。
在论坛上,这位被中国创业和创新精英们奉为精神领袖的美国硅谷思想家,却坦诚地说,他过去所提出的失控的理念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应该加入自上而下管理的成份,否则单纯谈论失控,并不能带来我们臆想的经营结果。
就在那次论坛上,当凯文·凯利询问他的几位论坛嘉宾们,对他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意见的时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传媒人竟然说,我们只能膜拜在您的理论面前,怎么敢对您的理论提出意见呢!说老实话,我很为我们中国知识精英的如此表态感到羞耻:我们难道连质疑的能力都没有了吗?
今天看来,过去几年这些似是而非的、泡沫式的、快餐式的理念,正在危害着并不健康的中国企业,也对像我这样的朋友的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多困扰,并且一些企业因此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
▼
※不可逾越的阶段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整体转型的今天,每一个企业都在苦思冥想转型突破的道路,对新理念的摄取,对新观念的学习熟读,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
但是我们又是一个非常缺乏常识,并且易于盲从的群体,对很多热闹的理论并没有去深究,对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带来的效果并没有认真地剖析。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破除对这些理念的执着,重新对一些问题做根本性的思辨变的非常重要。
以我这位朋友的公司为例,它所授权的那些合伙人,在我看来根本不具备事业合伙人的资质。因为任何一个合格的合伙人所具有的资质,不仅仅应该是激情、聪明、闯劲,还需要一些更为基本的信念乃至技能,因为毕竟每一个人不是在真空环境中生活和创业。在组织中他是一个需要与别人共同工作的个体,并且他经常需要发挥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因此对今天的组织来说,打碎原来的组织模式,创造所谓的新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并且采用所谓自组织方式,需要慎重的看一下企业是否经过了合理的发展阶段,并且拥有合适的人才。
在我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事业合伙人,应该具有以下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1.首先应该是社会人。所谓社会人就是具有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一部分通常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完成的。
2.其次需要是企业人。所谓企业人就是在企业的组织形态下,他能够知道如何设定恰当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并且会协同组织成员共同完成,他要知道如何激励,如何领导,也要知道如何妥协,如何达成共识。
3.第三需要是职业人。所谓职业人就是要能够具备基本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行为。比如对委托人的尊重,对自身领导职责的明确和履行,如果是创始合伙人,他必须是能够承担风险,并且承担最大的领导责任,这些基本的职业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4.第四需要是专业人。所谓专业人就是在自己所从事的创业或者管理领域,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做过医疗产品的人,或者对医疗健康知识,以及国家医药政策完全不懂的人,可以进入到医疗健康领域里面进行创业和创新。
以上四种基本的素质或者能力,在今天所谓的自组织时代,个体创新时代,或者说的更野蛮一点—失控时代,依旧是必须的。
西方国家所传来的很多新的管理理念,不要忘记是在他们那个完全成熟的市场中产生的,有时候是为了突破,有时候是为了进一步的创新,而我们所有这些基本的东西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试图跨越这一阶段,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那只会让我们重新回到野蛮时代。
任何在成功路上所经历的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任何别人交过的学费我们也不可能少交,我们可以用更快速学习的方式,但是不可能用投机取巧的方式。 ▼
※阴阳哲学的启发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重新回顾一下中国古老哲学和智慧对我们的启发。
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来自于《周易》。《周易》中讲,“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就将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统括到两个对立、包容、同时并存的体系当中,那就是阴的系统和阳的系统。阴的代表是的地,阳的代表是天。
《周易·系辞》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用君子的比喻来强调每一个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人生态度,乃至事业态度。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要不断的努力、创造,永不停息的进步。所谓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包容,就是要包容、承载、规则、秩序,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很多人焕发出的企业家精神正是所谓阳的一面,那就是企业家精神所特有的创新、冒险、打破常规、突破,但是不要忘记在一个系统整体中它具有的另外一面也必须同时存在,那就是基本的做事的基础,包容、道德、规则、秩序。
如用天和地来比喻,天上虽然有雨露,有阳光,如果这个土地是板结的,甚至是有毒的,依旧无法让种子发芽,并且结出好的果实来。
对一个组织来说,最基础的运营体系和秩序是必须的,这个运营体系既有组织内所特有的流程、架构、规则、文化,也有与组织外相通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乃至于法律约束。很不幸的是,现在的很多企业在这一方面通常是薄弱的。
虽然这些年整个中国的法治环境和群体的规则意识在逐渐增强,但是整个社会的秩序、道德、体系的重建,甚至社会价值观的重新塑造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今天中国的企业创业和创新,有很多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现象,那就是企业的创业者或者高级管理者不仅要在价值理念、文化和彼此认同感方面达成高度的一致,还要具备基本的管理素养和能力。
否则包括作为企业人和职业人乃至专业人的欠缺,都会使得这阴的一面,也就是企业运营基础层面的缺失,对企业的持续健康经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人说这是一个打破传统的时代,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这是一个重塑的时代。如果被那些企业的常规做法所束缚,我们如何突破常规,如何创新颠覆呢?这些观念,从今天的潮流看似乎是对的,但是拿到每一个企业运行的实际当中来看,往往站不住脚。因为你没有基本的规范,基本的架构,基本的管理,所谓的颠覆也是没有基础的。
▼
※信息熵和阴阳理论
在这一方面,香农提出的“信息熵”概念也可以为我们带来另一佐证。信息论之父香农在1948年所创立的“信息熵”理论,结合热力学的概念,提出排除了冗余信息后的平均信息量就称为“信息熵”,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无序信息数量的描述,信息越无序,其熵值越大。
而这个世界就是趋向于各种无序的信息会越来越多,因此当熵值最大化的时候,实际上就进入多了热力学定理当中的热寂状态,也就是完全无序的状态。这种完全无序的状态其实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而对信息的描述,恰恰是一种熵值减低的过程,也就是为信息系统注入能量,进行干预。当注入这些能量和干预,也就是负熵的时候,系统或者信息会变的逐渐有序,极端的有序就是熵值为零。
在今天这个创新的大潮当中,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构造一个基础的信息环境,也就是管理环境,这个基础的管理环境是负熵,不是无序的而是有序的。
这是通过人为的做功构建出一些基本的规范、原则,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创新和创意才能够发展,乃至实现各自的突破。
信息熵理论的另一位杰出的学者乔治·吉尔德,曾经在他的名著《知识与权利》中做了类似的表述,他甚至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任何一个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并不是政府没有作为,它的基础是政府基于透明的、但是清晰的规范营造一个好的利于创新和发展的环境,减少税负,减少干预,在此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做出各种不同的百花齐放的创新,政府所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个清晰的规范,尽量少的干预经济,但是没有规范,或者错误规范的社会环境是不会利于信息经济和创新经济的持续发展的。
在这里的负熵,就好像我们中国《周易》中讲到的地势坤的厚德载物,所谓的创新的各种想法的蓬勃出现,乃至孵化和持续发展,也就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状态,这两者是交相呼应,互为存在,缺一不可的。
▼
※找到新方向
近来供给侧的改革成为国家政策的方向,一时也引起了企业界和知识界的热议,其实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观念和信息论中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在创新型经济中,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重要的元素,而政府和政策制定部门应该制定清晰的、简洁的规范和基础环境。
我们国家也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并且将行政权利让渡于社会,最大程度的激发创新活力的一系列政策方向的决定。这就好像是对我们的大地提供了更加松软的土壤,使得板结的土地逐渐获得滋润,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出现各种创新理念,创造型企业,如这些理念与企业如在春天里蓬勃向上生长,持续发展。
企业、企业家所做的事情和政府所做的事情有它类似的地方,那就是为企业营造一个好的氛围,一个基本的约束、规范和价值观,并且制定清晰的标准。然后去找到合适的机会和人才,并且让他们在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下,去创造企业的未来。
这样的事业合伙人,就正如时下流行的《重新定义公司》那本书里谈到的谷歌运营的理念。但不同的是我们的职业环境还没有成熟到那个状态,我们所遇到的人才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企业人、甚至职业人和专业人,所以企业家需要善于分辨,善于发现,同时也能够智慧的处理不同的情境,不要被教条束缚。
前段时间,美的集团的业务部门再次邀请我去为他们的公司年会做演讲,题目就是如何进行常规意义上的营销创新。因为在国外旅行我无法出席,但是这个题目本身让我感到欣喜,因为这些企业已经开始抛开了那些噱头式的、渲染式的营销理念,开始回归正常状态。
正常状态就是为企业注入负熵,就是营造一个好的如肥沃土地般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营造出更多的正熵值,或者讲那些自强不息的新的创新业务。这种阴阳对立和平衡是重要的,是恒久的,也是会最终带来成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