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直方大创新中心

《金刚经》的秘密

[color=rgba(0, 0, 0, 0.3)]许正管理工坊2020-12-27 14:01

根据《六祖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为六祖慧能讲授《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大师豁然大悟。从这个公案,足见这句经文的关键和重要性。进一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总摄了佛法的究竟纲要,没有比这更彻底的教法了。
在《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向佛陀询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给予开示,其中谈到了“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段就是慧能大师开悟的经文。实际上,这句经文应该是《金刚经》中最为核心的要义,也可以称为《金刚经》的秘密,佛法中解脱的关键全部在这里面了。
下面稍微展开解释一下,对这个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关键予以说明。

什么叫不住色生心?


色就是我们眼睛所对待的物质世界。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对绝大多数人,都有着无限的诱惑和吸引力。作为行者,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闭着眼睛与这个世界切断关联,而是即便看到世界上所有的色相,但是不住于任何色相,看到好看的不迷于好看的,看到不好看的也不排斥不好看的,看到吸引人的不会被吸引,能做得到吗?做得到就是不住色生心。

不住声生心


至于不住声生心,就是我们听到好听的,不会被吸引,也不会被干扰那些有着音乐爱好的人,以为听着悠扬的古乐或者佛乐,在心境悠然自得的时候,就是很好的禅修妙境。其实那正是“住声生心”,早已偏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也正如《金刚经》里另外一段所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说,我们无论看到如何的美景,乃至于佛土境界,甚至菩萨佛陀现身,或者听到各种名号,悠扬的梵贝,清净的妙音,只要住在这个境界上,那就叫“住色生心”、“住声生心”。佛陀斥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不能够真正契入佛陀的究竟处。


不住香味触生心


后面的几项,也都是与我们的身根相关的与世界的接触,不住香生心、不住味生心、不住触生心,也就是我们的鼻根,舌根和身根,所有这些与世界的接触,都不会在上面停留、粘附和执着:闻到好闻的香味就高兴吗?就喜欢吗?吃到好吃的美味就贪婪吗?迷恋吗?或者区分什么是舒服的感受。这些都是在香、味、触上的执着和停留,叫做“住香生心”、“住味生心”和“住触生心”。

不住法生心


最后一项不住法生心,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更加不容易了解。所谓法,在佛教语汇中指那些意识分别和思考的产物。对于很多当代的学习佛法的人来说,几乎所有的认知都是建立在思维分别上的,他人讲的经典,讲的法义,开示的道理,自己思维所产生的成果,以及因此而成为的自身的行为规范等等,只要在这方面有任何的停留,更不要谈执着和抓取了,那都叫“住法生心”。因此,住于所有的思维、分别、知见,甚至包括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知见,无论是佛法的还是非法的,都称为“住法生心”,都是不足取的。
还有一种更微细的“住法生心”,那就是禅定。我们在定中,有的人闭着双眼,黑洞洞的,迷迷糊糊地沉浸在某个状态中;或坐在那里观想某个境界;或者有人觉得进入到一种无限开阔光明的境界中,凡此种种。住在这些种种境界中,也都被称为“住法生心”,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意识造作生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意识不造作,怎么会有禅定的境界?不去执取这样的境界,我们怎么会陷入其中?不去执取这样的境界,我们怎么又会停留在上面?接着,这些都会形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循环,成为束缚,越走越远。这一点对当前很多学习佛法特别是执着于禅定的人来说,不啻为当头一棒。
实际上在这个方面古代的大德们已经开示了很多了。
六祖慧能大师就说“不论禅定解脱”,也就是解脱道的本质和禅定是无关的!这对当今以各种理由奉行禅定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指月录》中的一则禅宗公案也说得非常直接清楚。


唐代道一禅师年轻时跟随怀让禅师学习,他喜欢打坐。
怀让问他:“为何打坐?”
道一答:“为成佛。”
于是怀让就开始在庭院中磨砖。好奇的道一问他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说;“为做镜。”
道一笑道:“磨砖岂能做镜?”
怀让答曰:“磨砖不能做镜,那打坐又岂能成佛?”


这个公案,已经道破所有的禅定执着,无论是我们执着于其中的觉受,包括身体的各种安适,亦或是思维上的清静,或者是光明的种种殊胜,都是造作的境界。所以这个不住法生心,对当前执着于佛法特别是禅定修行的人们是一个巨大的提示。

有人问,无所住了,那生的是什么心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必问,因为关注那个生的心,本身就是法上的执着,就是“住法生心”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念念不住,所生之心自然随缘自在,宽广无碍,倒是一有识别,就又住相生心了。
在大乘经典《圆觉经》中,有四句特别有名的经句,是对此的完美诠释。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之,不辨真实。”

这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实写照,也是《金刚经》的解密。若照此,可说是真正的修行者,也是禅宗的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