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5号,随着美国商务部发布针对华为的技术禁令新规,所有使用美国产品和技术向华为制造由华为设计的产品和芯片的企业,将必须提前向美国商务部获得申请许可。这使得原本在去年已经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遭受严重打压的华为公司,面临极为严峻的两个局面,一个是华为公司所极为仰赖的晶圆代工厂将受到美国这一禁令的限制,将无法向华为提供先进的半导体产品。另一个是,华为海思所使用的半导体设计软件EDA,在已经面临服务中断和无法继续持续升级的情况下,也无法获得第三方的技术协助。这一切都是美国政府运用国家力量倾全力打压华为所采取的极为严厉和阴狠的招数。 这一新闻公布之后,在中国企业界和科技界引起巨大反响,所有人在讨论华为的前途和中美科技战所引发的巨大影响的时候,都不免带入情绪。有人愤慨,谴责美国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封杀华为和破坏产业链;有人激昂,认为中国技术到了被迫迎头赶上的黄金发展期;也有人情绪消极低沉,认为当今的中国科技还无法与美国相抗衡。
“一个月已经过去,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可以坐下来,看一看这一禁令背后所代表的真正意涵,以及华为在此困境下可以做出怎样的战略选择,同时对充满雄心抱负的中国科技企业在当前环境下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启发。 ”
美国的一石三鸟政策
美国打压华为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我称为一石三鸟。 首先,华为作为中国最为领先的全球化的科技企业,在下一代5G通信网络、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新工业时代,占据着巨大的技术领先优势,而这一技术领先优势,将为中国在下一代工业技术上全面超越美国,奠定一个腾飞的基础。因此,美国不惜使出严重违反全球贸易规则以及破坏整个产业生态的极端手段打压华为,就是为了尽全力阻止和阻挡华为的进步和发展,破坏华为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并且让华为从此一蹶不振。
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严重地挫伤中国在未来实现科技飞跃发展的国家雄心和计划,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其他处于高速发展期,充满潜能和抱负的中国科技企业产生一种阻赫效应。 如果这一一石三鸟的策略成功,对中国科技业的发展不啻为为一个巨大的扰动,并且为美国持续打压中国科技进步提供借鉴和经验。
华为战略抉择的三种情境
华为面临这样的困境,会做出怎样的战略抉择呢? 应该讲,华为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危机的关头,就像在美国商务部发布新的禁令之后,他们在网络上所晒出的那部那架被打得满身弹孔的飞机一样。此时,华为的口号是“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显得极其悲壮。 面向未来,我认为华为面临这三种可能性的情境,这也让他们可以做出三种不同的战略抉择。
1 第一种情境:等价代换第一种情境,通过中国政府的回应,包括制裁美国企业、谈判和交易,重新让华为在芯片、软件等关键领域的供货上获得一线转机。对此,不少人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因为在美国政府公布禁令之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即表态,“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同时,《环球时报》也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打击在华经营的美资企业进行有效反制,这包括限制和打击高通,苹果,思科等高技术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同时可以减少购买波音公司的飞机数量向美国政府施压。这个建议似乎也成了网上流传的中国政府回击的优先选项。 但事实会怎样呢?苹果和高通虽然都严重依赖中国市场,例如苹果公司20%的收入、高通公司65%的收入来自于中国,但问题是,这些企业在中国的经营也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和关联的产业。而且苹果公司在中国也完全按照中国的信息安全要求,将云服务器设到了贵州,可以说遵照了中国的法律法规进行合法经营。打击苹果不仅会伤及中国的就业和其他企业,也会损害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市场的国际信用。 至于高通,它是中国其他主要手机厂家的芯片供应商,包括小米,VIVO、OPPO等,限制高通就会严重地影响中国其他手机企业的芯片获得,这是一件严重损害自身商业利益的行为。 说到思科,实际上在中国的核心网络中已经被替换的差不多了,没有替换的部分要么是因为尚缺乏可以替代的技术,要么是正在替换当中,所以惩治思科本身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冲击和影响。
波音公司现在处于一个艰难的状况,连续两次因质量和设计故障所导致的空难,使得波音公司处于整个发展的低潮。在今年1月15日所签署的中美贸易谈判第一阶段协议当中,也将采购波音公司的飞机纳入了未来2000亿的采购计划当中。对波音公司采取减少购买的措施,将会直接影响到中美贸易谈判的成果,可能会重启贸易战。同时,因为新冠疫情的泛滥导致的全球航空业的急速萎缩,可能已经使中国购买波音公司飞机的计划大打折扣,本身这就是一张很难打出去的好牌。
因此,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剖析就会知道,中国政府在运用对其他美国在华企业进行反制的过程中,是有很多的局限和不足的。依靠中国政府祭出某种大招来挽救华为,在道理上可行,在意愿上也没问题,但是在具体措施方面存在着很多障碍。 当然,这不排除中国政府用其他的条件进行交易和交换。但是在中美已经事实上陷入技术冷战的当下,美国执意打压华为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有什么样的条件和交易可以挽救华为呢?可能性很小。我相信华为的决策层也应该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企业的问题还要靠自身去解决。在今天这场罕见的以国家力量打压企业的决斗中,华为的生存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 因此,对于这个选项进行战略抉择的可能性很低,华为胜算的比例充其量10%。
2 第二种情境:退求其次第二种情境是,在美国的新禁令下,华为无法从原来的台积电获得先进芯片,因此去尝试寻找新的替代的芯片供货来源。 前一段时间最为热议的是中芯国际。中芯国际目前的技术能力刚刚达到14纳米的量产,距离台积电已经大规模量产的7纳米工艺和即将量产的5纳米工艺相距两到三代之多。而且因为美国政府的阻挠,中芯国际无法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光刻机制造商荷兰ASML公司购得先进的EUV光刻机,从而导致7纳米以下的工艺制程无法实现,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中芯国际作为华为未来高端芯片制造来源的可能性。 同时,中芯国际所使用的很多设备也来自于美国,同样受到美国商务部禁令的制约。如果中芯国际要执意为华为代工生产,而又不能得到美国商务部的许可,那就意味着它也要被放到美国整个技术制裁和封锁的清单中。因此,中芯国际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帮助华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最近,据传华为正在与三星讨论芯片代工的可能性,作为全球仅次于台积电具有高端芯片代工能力的企业,三星在这样一个中美技术博弈当中有着独特的位置。韩国三星依赖于美国的技术同时也觊觎中国庞大的市场,而且也正希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获得华为的新订单去赶超一骑绝尘、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台积电公司。
据说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禁令之后,三星就搭建出了不用美国技术的新的高端芯片生产线的测试工厂。如果这一传闻属实,应该是对华为一个好消息。甚至有人猜测,华为是利用自己在手机上的市场优势,与三星做了一个交易,即部分放弃在高端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来获取三星为其制造更为关键的5G基站芯片的合同,从而挽救当下最为迫切的5G基站芯片的供货危机。据说在2018年年底,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之后,华为就开始意识到美国对其打压的升级,开始不断去购买和储存未来需要使用的美国芯片,2019年其芯片储备支出高达16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73%。 和三星公司能否谈判成功?其变数很多。在这里也不能排除双方因商业利益无法达成一致交易破裂的可能,甚至也不排除美国用某种方式进行干预的可能性。
美国的目的就是彻底封杀华为,打压华为。在政治和军事上作为美国盟友的韩国,能否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住来自于美国的施压?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市场化的三星公司能否经受住来自于美国在经济方面的威胁和打压,从而坚定与华为的合作?这都是未来的变数。 所以在这个策略上,华为的胜算的比例也不是很高,充其量就按50%计算吧。
3 第三种情境:背水一战最后一个情境,对于华为来说,最终将不得不全线收缩,将生存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 华为是中国最为领先的全球化科技企业,在众多企业还热衷于在别人的技术基础上构建各种商业模式创新梦想的时候,他们就做着扎扎实实的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但可惜的是,他们所进入的这个领域,原本是西方技术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长期占有优势的领域,特别是这次遭到封杀的半导体设计和制造,这更是美国在过去70年中建立起来的体系,只是因为美国自身技术的逐渐衰落,已经无法完全掌控这个体系的全部。但是在关键设备关键材料方面,美国依旧是这个领域的绝对领导者,这也使得华为在自身技术以及中国的技术没有全面崛起的情况下,严重受制于人。
回想2019年5月15号,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限制采用美国设备的公司向华为出售产品,将技术采用的比例定在了25%上。彼时的华为决心奋起一搏,启用了准备了十多年的备胎计划,运用海思半导体设计的麒麟芯片来替代从美国购买的芯片,并启用鸿蒙操作系统应对谷歌安卓系统的断供。 华为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大大减少了对美国产品和零部件的依赖。有日本研究机构在拆解了P30的5G版手机之后,发现一年以前的对美国零部件的依赖程度还有10%,而一年之后已经迅速缩减到1%,而中国的零部件的供货数量已经超过了40%,这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令人震惊的飞跃。
但即便如此,这依旧无法弥补整个产业生态系统所存在的巨大短板。依靠华为一己之力,依靠中国今天还没有完全崛起的科技能力,是无法弥弥补其短板的。而美国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利用这个机会要绝杀华为。 华为的全面收缩并不意味着消失或倒闭。事实上,华为绝对不会倒,这来自于三个原因: 一个是在业界已经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客户基础,仅仅提供升级维护和服务也能够带来持续的,稳定的收入; 第二个来自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5G市场,无论是在核心网络的建设,手机终端的销售,以及可能出现的类似于车联网等新的5G场景应用,华为都将面对一个庞大的市场,也将面对来自于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支持,仅仅是维持中国市场,依靠中国市场,华为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最后,华为本身握有着众多的5G相关的技术专利。根据一家欧洲咨询机构的统计,包括华为在内的前六家全球领先的技术公司就占据着所有5G技术专利的80%,而华为在此中的数量最多。因此,仅靠收取5G的专利费,华为就可以是一家收入不菲的科技公司。
但是面对美国的全力封杀、打压以及技术部件供应的严重不确定性,要度过这个艰难时光,进行大规模的收缩是必要的,尤其是海外业务。不断依靠非美国的供应商,以及中国发展的新的供应链来摆脱美国制裁的束缚,在未来找到新的发展契机,可能是当下最为现实的战略选择。 在这个战略选择上,我认为华为成功的机率高达90%以上。 同时,这一大规模撤退对华为将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其将放弃现有的优势市场,甚至在5G的技术和产品领导地位上也严重受挫,甚至有三到五年的低迷期。但是我相信在这之后,华为有可能再次崛起。
现实层面,华为面对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情境,会是多种机遇和挑战的交织与综合。在这个三个方面如何进退取舍,获得最为持久的战略优势和空间,我们拭目以待。
何去何从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感谢美国,因为这次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封杀和打压,让中国的芯片及半导体相关企业和科技界人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一个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谁是真正可以拿得出手的技术强者,而哪些又是平时唱高调甚至获取政府补贴,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技术实力的平庸公司。只有在真刀真枪的现场搏击上,才能够区分出真正的强者。这是今天中国的科技企业和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新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