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街景
6月份随团出访了俄罗斯,虽然只有一周的时间,但是横跨了俄罗斯从西伯利亚到西北部欧洲地区的四个城市。回来之后,也有不少朋友问起在那里的见闻,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还是想就一些关键的见闻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这次访问,我们首先走访了位于西伯利亚地区的最大城市伊尔库茨克。从那里开始,我们到达了处于乌拉尔山脉的欧亚分界点——叶卡捷琳堡,是俄罗斯第四大城市,也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俄罗斯主要的军工工业都集中在这个地方。
我们还去了俄罗斯第二大城市,曾经沙俄时代的首都圣彼得堡。就在我们去的前一周,习近平主席刚刚在那里参加过国际经贸论坛。
最后,我们到达了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在这个横跨四个时区,行程超过5000公里的过程里,虽然时间短,但是也接触了俄罗斯的方方面面。 伊尔库茨克街景
特别是从东部出发,伊尔库茨克这个俄罗斯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位于贝加尔湖畔,虽然人口不多,但是是亚洲和中国游客进入西伯利亚的关键门户。
近些年,中国游客在这里的访问量爆增,很多人开始从事房地产开发、林业和农业相关的产业,据说也激起了当地民众的不满甚至反感。
在叶卡捷琳堡这个俄罗斯的工业中心,我们一方面体会到了那里的工业带来的经济繁荣,也感受到了不同思想在那里的碰撞。 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
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的经济中心,既是当前俄罗斯经济和政治状况的代表,同时也反映了俄罗斯的现在和未来。在那里,我们甚至体验了一次没有黑夜的极昼天气,也就是24小时之内天气始终处于明亮状态。
这个靠近北极圈的滨海城市,也曾经是二战时德军突破芬兰防线进攻俄罗斯的首要城市,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残酷和血腥在二战时席卷了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的广大俄罗斯土地,时至今日依旧可以看到很多战争纪念的遗迹。
不过从一个中国游客的眼光,我倒是关注了几件事情,将它记录下来,作为我此行的一些主要观感。
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
这个问题是我被问及最多的。显然,很多人很关注在今天中俄关系不断加强的新时期里,俄罗斯人怎么样看中国人。
在我们上一辈特别是我父辈的记忆里,共和国早期的经济建设体制、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等等,全部是学习苏联老大哥的,苏联也就是俄罗斯的前身。
那时的中苏关系曾经有一段非常好的蜜月期,但是随着后来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中苏关系急转直下,甚至在70年代已经走到了发生大战的边缘。
今天的俄罗斯人对中国是怎样的态度呢?到了那里我们也非常敏感于这个问题。
从多少观察和与民众、导游的交流中,可有一个总体的印象,那就是总体上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好,甚至有时表现出明显的反感。
圣彼得堡高铁
最明显的一次场景是发生在我们从圣彼得堡乘坐俄罗斯的高铁,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的动车的路程中,整个车厢中中国游客比较多,只有大概十几个座位坐了俄罗斯人。
在整个过程中俄罗斯人对中国人表现出冷漠的表情。尤其是车上的列车员对于中国游客的请求和提问表现得非常不耐烦,甚至不时发出一些呵斥的声音,这让我们同行的游客们很是诧异。
到站之后,当我们这些乘客们准备行李要离开车厢的时候,可以明显的看到俄罗斯游客脸上表现出的那种冷漠乃至不屑,等待中国游客全部下车之后,他们才漠然的从车厢中走下,那种与你分离,不想与你接触的感觉非常明显。
在路上就这个问题我也询问了好几位我能接触到的俄罗斯人,包括导游,他们的看法当然我不太诧异,其中一位叫玛丽娜的女士告诉我,中国人在俄罗斯普遍让人感觉到不守规矩,不够文明,在很多地方喧哗,破坏了当地的秩序和宁静的气氛。这一点我们不得不认同。
圣彼得堡冬宫
今天的中国游客在俄罗斯非常多,我们在参观圣彼得堡冬宫的过程中看到场外排队的游客几乎清一色是来自中国的面孔,这期间不乏各种嘈杂、喧嚣。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很多来自于中国的中老年游客的确带来了很坏的观感和印象。
但同时就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从总体来说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比过去要好,特别是根据“今日俄罗斯”网站对俄罗斯普遍民众的调查,发现有超过50%的俄罗斯受访人群对中国保持友好的感觉。
这一方面来自于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俄罗斯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战略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这两个国家越来越紧密地走在了一起。
“今日俄罗斯”也曾经说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今天的俄中关系中,高层领导人关系非常亲密,而民众的关系似乎并不那么友好,看来中俄之间基于民间的各种交往还尚待时日。 在中国越来越开始以“一带一路”拓展欧亚大陆的经济联系时,与俄罗斯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可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一方面倒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们所到达的四个城市的机场,无一例外都能看到明显的中国标识,在每一处标识上除了首要的俄文,其次的英文,第三种文字一定是中文,这也让我们感到大为诧异。
在机场里随处可见的中文标识
因为在有一些地方例如叶卡捷琳堡,偌大的机场几乎见不到中国游客的身影,大街之上也很难看到像我们这样来自于亚洲的面孔。
但是他们竟然将中文作为标识的主要文字,在某一方面也表现出来俄罗斯政府对俄中关系的重视和对长期发展俄中联系旅游、经济关联的一种战略性考虑吧。
俄国人怎样看待今天的自己
1989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曾经经历过一段非常灰暗的时期,经济凋敝,民生匮乏,我们在国内经常看到各种关于货架空空、失业陡增的各种报道。
随后似乎俄罗斯逐渐走出了困境,但是究竟是怎样一种状况,以及俄罗斯人怎样看待这段历史,在去俄罗斯之前我并不是特别了解,这次也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乃至了解这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总体来说,俄罗斯人对过去20年所经历的苏联解体,新国家走向新的体制的过程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对于两个地点的这两个群体的不同观感强化了这一印象。
在叶卡捷琳堡这个俄罗斯最大的工业城市,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展示中心叫叶利钦中心。叶利钦作为当年接替苏联戈尔巴乔夫的首任俄罗斯总统,经历了怎样的抉择、怎样的考虑,在这个中心里给出了一个历史答案式的回顾。
有意思的是,这个集中性的历史回顾中心,没有建在首都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这样的文化中心城市,而是建在了叶卡捷琳堡这样一个远离俄罗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点,其原由不得而知。
叶利钦中心
但是这个中心展示的一些内容的确耐人寻味,应该讲这个中心所展出的叶利钦在这个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诠释的无非是俄罗斯重新找到了一条新的国家道路。这条道路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式完全是西方式的。
记得在我们寻找叶利钦中心的过程中,曾经问了好几位路人。在靠近这家中心的一个街区里,当我们问到一个建筑师事务所出来的一位工程师模样的中年男子的时候,他很认真地用英语问我们:你们真的想看这个中心吗?当得到肯定答复以后,他带领我们走了一段路程,当我们能确信能看到这个中心样貌的时候才离开。
从他的表情和认真态度可以看得出,他认为这个中心很重要,而且也值得向关心俄罗斯历史的外国游客加以介绍。但是当我们问到一些普通的俄罗斯民众,一些其他的知识阶层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大相迥异,有好几位都谈到叶利钦做了非常错误的事情,他加深了这个国家的分裂。
他们也表示这种看法在俄罗斯内部也有着迥然不同的观念上的分离。但是有趣的是在俄罗斯叶利钦中心这样一个宣传西方体制的地点,一方面远离了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时又让他有存在的场合,并且明显保有他的支持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当今俄罗斯对文化的包容和各种观点的包容。 滴血教堂
同样有趣的是在叶卡捷琳堡,我们参观了一处称为滴血教堂的建筑。这里纪念的是曾经在十月革命之后被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处决的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人们。尼古拉二世和他的皇后,以及五个儿女们被处决的命运,是一种关键的革命性的象征。
但是今天很多俄罗斯人开始重新反思这段历史,并且修建了一座教堂,来纪念这位也曾经为俄罗斯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末代皇帝。这一不同的文化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俄罗斯当前的相对多元的文化和政治视角。
那么俄罗斯人怎样看待今天的自身的处境呢?我问到了一些会说英语的知识界的人士,他们的回答普遍是不太满意,尤其是提到近十年左右整个俄罗斯的经济状况一路下滑,甚至不如十几年底前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准,这倒是我们大跌眼镜。因为我们经常听说十多年前俄罗斯处于十分困难的过渡时期,但是他们似乎给出的观点并不是这样。
而且对于今天俄罗斯和西方的对抗,不少人表示出了一种不理解的态度。俄罗斯和西方对抗,在某种意义上是过去的地缘政治博弈的延伸,但是来自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却加深了俄罗斯经济的困难。
俄罗斯当今经济主要依靠的是能源产业,在生产制造业方面依旧以军工和武器出口为主,单一的经济模式使得今天的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前景不被看好,从民众的相对不满的反映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俄罗斯的经济和技术 在我们所到达的这几个城市里看不到商业萧条的迹象。相反在像叶卡捷琳堡这样的工业城市中,我们接触到的是活力和繁荣。
在各种商超里仿佛置身于任何一个中国的大城市的大型商超,或者欧洲国家的商业综合体里,各种世界级的商品目不暇给,各种本地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也非常充足,其价格也不昂贵,甚至很多国际品牌的价格与中国在同一水准,甚至略低。
在圣彼得堡和俄罗斯也是类似的场景,不过我们最后一站的导游玛丽娜,这位有着相当好的文化修养的中年女士也告诉我们,这也是一个表面现象。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很多边远和农村地区的生活经济状况依旧很不好,金钱和投资都在这些大城市,但是这不代表俄罗斯。
圣彼得堡高铁
让我们有机会体验一下俄罗斯当今高铁的是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路程上,俄罗斯当前只有两段高铁路线,总长也不过1000公里。这段高铁从时速来看类似于中国当前的动车。
我们上车之后是非常好奇这段高铁的设计和运营,因为在中国当前已经有超过2.5万公里的高铁运营,不仅为世界第一,而且在速度上也非常快捷,服务质量也堪称标杆。
我们所乘坐的俄罗斯这个高铁是由西门子公司设计的,有趣的是车内很多元器件、装饰,乃至于格局,和我们乘坐的国内的和谐号和复兴号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也表明中国的高铁技术很多也是引进于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
但是完全不同的是运行的平稳性和速度。这段从圣彼得堡到俄罗斯的高铁,运行速度基本上保持在240到250公里左右,而且颠簸得很厉害,让我们感到俄罗斯的路基处理和轨道加工技术的确需要很大的改善。在这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引进国外技术的能力,以及自身在广袤的国土上进行工程化实施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俄罗斯。
今天的中俄关系被两国领导人定义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环境下,中俄之间会走得越来越近,但是长远的疏离和彼此文化交流的不畅,也使得我们对俄罗斯的了解和理解,以及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了解和理解还处于一个比较陌生的状态。
多一些交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互相的帮助和支持,可能有助于加强两国在民间更深的交流和合作,也从而为两个国家更好的战略合作奠定一个新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