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担任管理职位的人尤其是高管职位的人,都发现组织团队进行一场卓有成效的战略讨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除了收集各种信息进行业务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需求预测等等这些事情非常具有挑战性之外,更难的是要让团队在一定的时间内就一些问题进行深层地剖析和认知,最终达成战略共识和一致,甚至找到突破性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别是一些学过教练技术的人,在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技巧之后,原以为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团队去深挖一些问题的本质,并且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方案,但是往往发现教练技术的很多技巧在进行团队引导的时候无法发挥作用
“战略引导技术”的难点
那些参加过我们战略工作坊的企业界人事和专业人事又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所设计的“轻战略”的“战略引导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客户去理清思维,达成共识,并且找到一些突破性的解决方案,甚至形成新的战略模式。
对于这些知其然的人来讲,往往又不知其所以然。我经常跟我的客户和朋友们说,实际上战略引导能力是一种高价值的业务能力,是在当今专业领域里非常稀缺的一种能力。要明白这种能力的稀缺性,需要知道它的难点在哪几个方面。
首先它面对的是团队而非个体。
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战略共识,它和教练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面对的不是一对一的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尤其当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战略研讨时,这个群体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业务部门。
他们实质上来自于公司的高层,认知水平都不低,经验也非常丰富。如何将这些人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并且卓有成效地展示成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群体工作。
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该怎样在这个流程中把握团队的动态,并且产出有效的内容,这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
其次,战略研讨需要很多具体的工具导入,它是对很多战略知识、战略方法和战略工具的选择和整合。
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选择和整合的工作,战略研讨本身也不可能发生,它会变成单纯的团队引导。
第三,它需要战略引导者具有非常多的经验和阅历,能够在团队陷入困境、在一些关键问题无法解决时,带动团队跳出思维的困境和当前认知的盲区,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这些东西往往是书本无法教会的,但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有一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进行传授,从而让每一次战略讨论可能频繁出现的若干个死火环节得以提升,让那些无法完成的工作得以继续完成。
教练技术和引导技术的差别
在这里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绝对不是贬低教练技术而抬高引导技术。这两种技术在实践中运用的场景完全不同,没有孰高孰低的差别。
从我本人的职业学习历程来看,早年我在IBM工作时曾经系统地学习过教练技术。IBM公司也是业界一直将个人教练用在团队领导力、个人职业发展,乃至绩效法规方面特别成功的例子。
后来在我进入GE工作时,我发现GE公司是在团队引导方面,也就是群策群力方面使用得非常娴熟的一家大型企业。
很多复杂的业务问题、管理改进的问题,GE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和专业人事可以用引导技术加以娴熟地解决。这让我眼前一亮,让我看到了基于团队的问题解决是需要一种新的、独特的技术,而原先的一对一的教练技术是很难触及的。
随后在一系列的专业学习,乃至后来所进行的CMF的专业认证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练技术和引导技术的巨大差别。
我经常对别人说,引导技术的难度比教练技术高很多倍,这在一定层面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今专业人士中获得教练认证和教练资格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专业的引导人员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INIFAC所认证的大师级引导师在全球只有38位,而普通的CCF,也就是专业级引导人员在全球也只有200多位。
这一高门槛来自于团队引导所需要具备的复杂技能,例如在INIFAC所列明的专业引导人员的技能清单中就包含了六大类的专业技能:
实际上这些专业能力在团队动态的场合中展现出来,并且取得预定成果,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仅此一点就使得很多人对专业引导技术望而却步。
战略引导技术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技术
再将话题拉回到今天我们的主题,能做到专业引导技术和战略引导的结合,这样的人就更加是凤毛麟角。
但是随着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用团队的力量,用群策群力的方式来制定企业有效的战略,或者让团队的智慧融合进来,让他们知道战略形成的过程,并且可以有效地执行战略时,战略引导技术就变为一种非常关键的技术。
当前在市场上能够提供这样的技术和方法流程的机构少之又少。
我所创办直方大创新中心所提供的“轻战略”的专业引导和架构师引导,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开创性的领域。
特别是当我们最近开始展开“轻战略”引导师认证和架构师认证的架构里,与很多客户在交互过程时,不断地谈及这样的话题,因此在这里希望做一个小结。
我们计划每年在中国地区推出一次“轻战略”的引导师认证培训和架构师认证培训,就是希望能够将已经获得的经验总结提炼分享给大家。
有很多人开玩笑问我,你这些武功秘笈压箱底的宝贝为什么要传授给别人?亮给别人呢?
实际上,这正是今天这个我称为永续学习的时代必须具有的一种精神和胸怀。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带给更多的个人或者是组织机构的商业价值。
但是只有更多人掌握、打磨、学习、共创,才有可能使这种技术更加日臻完美。在服务和利于更多人的时候这种技术本身也可以得以长盛不衰。
本身这些知识也是来自于客户、来自于前人、或是来自于各种方法的整合和总结,为什么不可以让更多人学习,然后去衍生发展出更好更新的内容呢?
我也很期待我们即将展开的“轻战略”的引导师认证和架构师认证,可以逐渐在中国当前正在蓬勃展开的企业转型和变革中,塑造和培养一些关键的人才,也能够让我们这样的技术和方法在这些充满机遇的业务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打磨和发展,成为利于更多人的方法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