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身边的好几位朋友,养成了抄写《金刚经》的习惯。有人可以非常安心地用毛笔整篇抄写《金刚经》,其来源于在一些国学课堂上老师的劝导;还有人为了安定自己的内心,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比较安静、祥和。
但当我问他们,《金刚经》里到底说的是什么时,他们都答不出来。
热衷于读先贤经典,但对其中的道理却不甚了了
这是当前中国文化里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我们热衷于读先贤的经典,特别是佛教中《金刚经》和《心经》这样广为流传的大乘经典,甚至将它作为吉祥物供奉在显耀的位置或随身携带,但是对其中的道理却不甚了了。
虽然解说这些经典的书籍汗牛充栋,甚至近来还有一些大师写了像《金刚经说什么》这样的书,但是除了提供了让人感到有趣味的故事、丰富的典故这样的附加信息之外,似乎并没有让读者真正领受《金刚经》的内涵。
甚至近年有一本从美国传回来的《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样的书,讲的是一位从藏传佛教体系拿到了格西学位的美国人,运用《金刚经》的智慧去做钻石的生意,这个“金刚”还真正成了钻石的代名词。
而困惑在于,读完那些书,我们还是不知道《金刚经》到底讲的是什么。
所以今天我想简要地将《金刚经》最核心的要义和大家分享一下。准确与否、对与错责任全在我,但是希望能够对还有疑惑的人有些许的帮助和启发。
《金刚经》“无相布施”中的“无相”究竟是什么?
《金刚经》这部经典,在大乘佛教里非常重要,它的来源、翻译过程,其中各个章节里涉及到的佛教故事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那些都是一些附加信息。
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知道《金刚经》里阐述的佛法的核心要义,其实就是四个字“无相布施”。
什么叫无相呢?这和这本经典的缘起有关。
须菩提尊者有一天向佛陀询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意思就是说,那些发了无上正等正觉愿心的善男女们,应该将自己的心安住在何处,应如何降服自己这个不安的内心呢?
佛陀是这样回答的: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一段经文,就将心如何安住的道理,非常直白地告诉了须菩提尊者。
所谓的大乘菩萨的安心就是要发一个广大的愿心,要让佛所说的从胎卵湿化一直到各种各类形形色色的众生,都得到无余涅盘。
无余涅盘就是究竟的寂灭。这样使得无量无边的形形色色各种各类的众生都得到了究竟寂灭。
但实际上菩萨内心里没有任何一个念,认为哪一个众生得到了寂灭。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如果他内心里起这样一个念,他度众生,就意味着他有了我见,有了人见,有了众生见,有了寿者见,他见到了这种种相。因为有了种种相,有了种种分别,他就不是佛陀所宣示的无相的行者。
因此在这段经文里,佛陀宣示的最根本的道理就是无相。
所谓无相不是说什么也没有。在我们的物质世界或者精神世界,以及我们所无法触及的更广大超越人类认知之外的世界,种种形态、种种思维、种种状态是非常非常多的,但是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是佛陀所说的幻化,也就是《金刚经》后面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些幻化的没有真实处的万事万物,众生在其中执着贪求,而大乘菩萨和佛陀们用他们广大的愿心为这些众生带来究竟涅盘,就是一切不执,究竟寂灭,将这一切不执和究竟寂灭赐予所有众生,而在这个过程里他并没有一个对立的我、人、众生,或者有一个无量寿命的绝对主体。
这就是究竟的无相。
真正通达无相,也就是《金刚经》后面所说的“通达无我法者”,才是真正的菩萨的行履之处。
要想做到“无相布施”,应该怎么做?
所谓“无相布施”,就是紧接着佛陀告诉须菩提尊者,“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在这里,佛陀告诉须菩提尊者,菩萨应该无相地度化和寂灭一切众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所做的唯一事业就是布施。布施用今天的大白话讲就是给予,就是把一切给予一切众生。
在这个给予的过程里,不管你给出去的是物质、是精神、是话语,这一切都不去执着它,给了就给了,完了就完了,过了就过了。
在给的同时就当下空寂,没有给予者和受与者的分别,没有任何期望,也没有任何要求,更没有索取回报的意思。这就叫做“无相布施”。
真能做到无相布施,其获得的功德和福报将是极其巨大的。
在后面的经文中,佛陀做了比喻,就好象恒河沙子那么多数量的大千世界充满了各种珍宝,恒河的沙子都数不尽了,何况如同恒河沙一样的大千世界的数量呢?而充满这些世界的无量的珍宝聚集在一起,还没有无相布施来的功德大。
说老实话,读到这里,真正相信的人又有几个呢?所以须菩提尊者也提出来,在后世真的有人会相信这部经典和佛陀所开示的如此究竟、如此彻底、同时让人惊骇的道理吗?
佛陀说,你不用担心,那些真正能相信的人已经在无量佛陀出世的时代种植了善根,他们的善根深厚,因此可以一听就能够接受,并且愿意去信受奉行。
也就如同后世的六祖慧能大师一样,当听到他的师傅五祖弘忍大师向他讲授《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开悟一样。这些人已经种植了深厚的善根,因此对此道理当坚信不疑。
这个“无相布施”,只有四个字的提炼,但是其背后的深意又是极其广大的。
在《金刚经》里,佛陀只是用简洁的语言和比喻向须菩提尊者做了开示,可以说后面所有的经文都是围绕着无相布施展开的。
其根本就是为了驱除众生的各种执着,对人我的分别,对自我的执着,对各类众生的分别和执着,以及对于长生不死、永恒自我的那种执着,都要破除。
用无相布施的方式来行化于世间,做一个彻底的给予者和贡献者。
在这一点上,佛法既是广大的,又是无量慈悲和入世的。
因此反过来,我问我的一些抄经的朋友,你们抄写经典到底为了什么呢?
说到最后,他们还是希望通过抄经获得某种静心的感受,或者获得某种传说中的福报和功德,或者让自己当前的厄运得以消除。
如果对照《金刚经》就会发现,所有这些欲求、贪求和佛陀所开示的无相布施,简直是南辕北辙。
即便如此,能够抄写读颂《金刚经》也是非常殊胜的。这也如同经中所说的,其功德和带来的福报也将是非常巨大的。
但是真正能够信守奉行,真正意义上的信守奉行,是彻底的了悟无相布施的道理,并且能够彻底践行,这是佛法的真意,也是本意。
从具体操作上,无相布施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广大的气量能够承载这个教法,能够真正做到没有执着的去给予一切,如此才可以称为继承佛陀事业,利益广大众生的菩萨行者。
因此知道了《金刚经》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够按照佛陀的教诲去践行,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