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直方大创新中心

硅谷,是一种思维方式

前段时间,我率领伟事达私董会的企业家小组前往美国硅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访和学习。时间虽短,我们却与17家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举办了四场酒会,并且和美国伟事达私董会成员进行了第一次面对面的切磋。

碰巧的是,我们还经历了让人大跌眼镜的美国第45届总统大选。一周的时间,信息量很大,同行的企业家们都大呼过瘾,同时也感到深受冲击。

硅谷作为全球技术的重要策源地,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向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以及生物科技领域进行着深度的开发和探索。

接待我们的资深学者和投资家Bill Davidson说,“你要想了解世界的未来,就请来硅谷。”这里的企业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和美国,乃至和全世界的人都不一样,我们这里是硅谷!”

的确,不论从活跃的VC群体,密集的技术研发,全球最负盛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无数的创新创业公司,都构成了硅谷独特的创业生态。

但是,离开硅谷一周以后,当我再重新反思这个旅程的时候,接待我们的投资家Sanjay的一句话却深深印在我脑海中,“硅谷不是一个地名,硅谷是一种思维。”这种思维使得硅谷跟全世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这也是与我同行的企业家们印象最深的地方。

在我看起来,这些独特的思维今天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也都存在,对这些基本的思维方式再有一番透彻的了解,将有益于中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们更好地站立于世界之巅,比肩巨人,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客户导向*
      
在我们访问的硅谷17家企业中,既包括像Sway那样的电动车创业小公司,也有GE Digital、特斯拉、eBay、LinkedIn那样的产业巨头,还有经过多轮融资正在迅速做大规模的诸多物联网、软件、大数据和新材料公司。

这些公司的CEO或者高管们在接待我们的时候,他们的PPT的首页总是会以一个急需解决的客户问题作为开始。这个问题是消费者、社会,或者他们所服务的客户,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和困扰,然后他们会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和愿景去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建自己创新和创意。

当我们屡次看到这样的一个演示结构的时候,就深深地为硅谷企业家们在创新中所秉承的客户导向思维所震撼。而这种思维正驱使着每一个硅谷的创业者,真正的从社会和客户的问题那里出发,寻找自己的创业灵感,开拓自己的创业空间。

我们遇到的一家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初创公司Ozlo,刚刚拿到了硅谷顶级风投Greylock的1400万美元的融资。它的创始人Charles Jolley是一位在谷歌和Facebook有着丰富的软件开发技术经验的创业者。

2016-12-23 18:27 上传


许正(左)Charles Jolley(右)

他们之所以创办这家搜索引擎公司,是希望解决一个现实的搜索引擎问题:当消费者输入自己的搜索需求的时候,从产生的搜索引擎中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枯燥的信息陈列,很少对消费者的背景、行为、过去偏好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这是当前谷歌也没有解决的问题。

于是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海量的数据进行智能推荐。他们有超过40家数据供应商,5亿条个人行为资料,在全美有2000万个场所信息,还有超过100万名人的个人信息。因此,他们可以对超过10亿个问题进行即时回答。

于是,当你输入一个搜索需求,比如说今晚我需要在西雅图和我太太来一场烛光晚宴的时候,Ozlo的搜索引擎给出的回答将不会像谷歌搜索引擎那样给你多达几百个参考的选择,而是只给你非常有限的几个选择,比如五个,这五个选择是结合对海量的数据库中的信息,我们俩人的消费偏好、习惯等等经过智能分析以后推出的运算的结果,这将大大增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可能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持续学习和迭代,从而构造一个更加智能化的引擎。

这次在硅谷,我们还见到了好几家以智能硬件和车载软件为方向的创业公司,其中有一家公司叫Airbiquity,这是一家生产智能车载软件的公司。在我们的印象中,智能车载软件就是让车辆在电子化的基础上变的更加智能化,其方向就是电子娱乐系统和无人驾驶。但是他们试图解决的并不是车辆制造商所想解决的消费者的驾驶体验的问题,他们要解决的是车辆制造商真正面临的核心挑战。

据统计2015年在美国被召回的车辆中,有高达21%的技术问题来自于车载软件,而2014年这一比例仅仅是6%。
  
这和车载软件的广泛深入使用有关系,因此,这些车载软件的重新架构和系统开发,将能够帮助汽车厂家大幅减少召回的频率,节省成本,并且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驾驶体验。于是他们进入这个领域,在软件、物联网和车载系统的开发和性能优化方面,投入了持续的技术力量。

从这一角度,也让他们找到了未来车载软件和智能汽车新的方向,那就是让汽车厂家通过软件能力,提高自身的车辆预维护水平,降低成本,并且开创新的车载软件技术,甚至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这种面向客户问题的商业思维,在硅谷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新方法论,那就是风靡世界的设计思维。发端于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其核心就是围绕客户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在技术和人文角度,进行深度的洞察,产生新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意。

在中国的创业领域,很多人也在学习设计思维,但是这一次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设计思维的精髓,那就是去解决客户的真正难题。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行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同行的企业家进行了一场项目方案的设计和比拼。其中的一位企业家,希望用平台化思维重新构建他的商业模式。当他讲完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之后,其他企业家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设计思维的要点,给予了直接的挑战:你这个平台思维,到底是想卖出更多的产品,还是想解决客户的真实问题?这一句话竟然将他问住了。

2016-12-23 18:27 上传



事实上,这种以公司为导向试图卖出更多产品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当前很多企业家习惯思维模式,而以客户为导向,解决客户的真实问题从而开发出技术,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改进,获得成功的企业思维,是这次大家从硅谷获得的真正收获。

   
*用使命和价值观引领*
      
在这次硅谷的访问中,另外一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环节是,几乎所有的企业在他们的介绍当中都会讲到,他们用使命和价值观来引领自己企业的发展,并且凝聚团队和员工的共识。

在我们参观特斯拉全球的唯一硅谷工厂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是一为资深的特斯拉员工,他是特斯拉成立之时前50名员工之一。此次他陪同我们参观,用他的激情和对特斯拉使命、技术和未来发展的清晰了解,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企业如何用使命和价值观来塑造他们的员工,并且一起去改变世界。

特斯拉的使命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型。
      
​他们推出的电动汽车恰恰是践行这一使命的关键,因此,造出很酷的汽车固然重要,但是驱动他们的理想和追求的,是解决地球人类所面临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气温升高和环境灾难。而电动汽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2016-12-23 18:32 上传



特斯拉的一位高管向我们展示了未来产品的发展路径,他特别提到了电动汽车对于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地球的温室效应问题是多么的关键,他甚至对当选总统特朗普试图在美国重启化石能源的开采嗤之以鼻,并且将之称为是愚蠢的行为。

从这些员工和高管身上,我们看出了他们真正相信并且拥抱自身的使命和价值观,他们不是为一种技术和产品工作,是为一种信念和理想在工作。

     
同样,刚刚被微软公司收购的社交软件LinkedIn,他们负责人力资源的主管也向我们系统介绍了LinkedIn的管理、发展,以及他们的经营理念。她反复强调,LinkedIn的使命就是要将全球的专业人士连接起来,让他们工作的更有效率,取得更大的成功。他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在人力资源管理种所做的各种措施,都是要围绕这个使命展开。

同行的企业家非常感慨,从他们管理层的身上可以深深的感到他们的使命感和对此的认同和践行,即便是在被微软收购之后,他们也坚持自身的使命追求。

硅谷企业的使命感,往往建立在解决更大的问题、立足全球进行思考这样一个宏大的基础上,这也使得硅谷的企业能够站在更高、更远的层面思考问题,真正的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在这一方面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更是一种思想高度和境界的问题。

中国企业要在创新领域赶超世界强手,在这个思想高度必须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同行。在这一方面此行的企业家们有着深刻的认同。

   
*在创新中进行实验,如果正确就继续前行,如果不对立刻转向*
      
Sway,是一家平板电动摩托车的创业公司,他的创始人Joe,曾经供职于著名的硅谷设计公司IDEO八年之久。作为摩托车的发烧友,他觉得摩托车容易摔倒,不够安全,为了让更多人享受驾驶的乐趣,他发明了一款可倾斜的三轮摩托,这个车辆融合了摩托车的卓越性能,并且具备更加优良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在过去六年的创业过程里,这个产品经过了多达八百次的改进,而这些工作都是在他一人手中完成的,这一过程经典的体现了硅谷的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精益创业,那就是从小处入手,不断迭代,用最小的资源取得快速的突破,并且和周围的人建立起紧密的伙伴关系,用周围的资源而非自己去构建所有资源。创业六年之久Sway今天才开始拥有了一个三个人的团队,这一过程完美体现了硅谷的精益创业的精神。

2016-12-23 18:36 上传



不仅小企业如此,建在硅谷的大企业也都秉承了这样的思考和方式。GE Digital,是GE新成立的部门。这家我曾经工作过的工业巨头,今天已经彻底拥抱工业互联网,并且在硅谷建立了多达2500人的软件研发中心,这是这家百年工业巨头的惊人一跃。作为传统的老牌工业公司,GE现在也拥抱了精益创业的思维,用不断迭代开发的方式,完善自身的工业系统,当然更包括它正在推出的工业互联网软件Predix。

这次在硅谷,我们专门用半天时间,参观并了解了Predix的最新发展。这款软件最早从航空、交通和医疗的一些简单软件入手,现在已经经过多次迭代,成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并且在逐渐形成它的模式。

GE所采取的小步试错的方式,正在不断地为这个产品带进新的功能。在工业时代所盛行的长期规划、完美设计、巨额投资的研发方式,正在被今天小步快跑持续迭代不断完善的累进方式和精益方式所替代。

在硅谷,再次印证我关于在快速变化的当今时代,我们的思考方式、乃至战略方式都应该发生调整的假设。我在今年8月份出版的《轻战略:新时代的战略方法论》,正是试图在这样一个快变的时代,为企业的转型和变革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方法论,而这些战略方法论的基础,恰恰正是硅谷思维的诠释和体现。在硅谷,我找到了轻战略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强大的实践背书。

   
*我们的未来*
      
通过这次参观,也让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有了更大的信心,因为我明显地看到中国企业与全球创新高地硅谷的差距不是在拉大,而是在紧紧跟随,并且逐渐缩小。中国企业家的拼搏、创新和持续奋斗的精神,一点也不比硅谷的同行们逊色,甚至更有过之。

当我们的企业家就一些创新的问题进行激烈讨论的时候,旁边的美国同行们也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为中国企业家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挑战性,思考的缜密和方案的大胆所深深折服。

同时,我们也看到美国的制造业想回到本土,如特朗普所希望的那样,其实是难上加难。因为劳动者的技能一旦没有持续训练,将会逐渐丧失,同时很多关键行业的供应链也已经远离了美国本土,如果再次回来可能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但是这对解决美国今天的劳工失业问题帮助甚微。而且没有制造业基础的研发也会在工艺改进方面丧失土壤,这对美国制造业的复兴是一个巨大威胁。

      
此次的硅谷之行也让我们看到,硅谷科技发展的隐忧,那就是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聚焦于软件、人工智能领域。
      
在基础的制造工艺改进等等各方面需要依赖于像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基地。一旦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在人工智能和软件领域获得巨大突破之后,中国的创新能力所隐藏的巨大潜能就会被进一步释放出来。

今天,在中国创业投资家们蜂拥至硅谷的时候,硅谷的很多创业项目的估值也已非常高,我们所接触的不少投资家们正在走出硅谷,到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地的价值洼地寻找新的投资项目。看完这个趋势,我们应该将眼光重新看回中国,在这里用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硅谷。

2016-12-23 18:27 上传



与我们同行的中科创星的首席科学家米磊博士,就是这一梦想的构建者之一。他希望在中国的科研系统中,构建一种新的技术和创业孵化体系,他内心的使命是让技术帮助中国,让中国重回世界之巅。

在最后一天我们与美国企业家的酒会上,他开玩笑说,你们的特朗普说要让美国再次伟大,我的梦想是让中国重新伟大。听到这番话的时候,有的美国企业家感到惊愕,但大多数人表达了赞赏。

我认为,具备了硅谷思维的中国企业家们和创业者们,可以将中国变成下一个全球创新的高地,中国的很多地方可以成为下一个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