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直方大创新中心

模型思维—从纷繁复杂中找到本质

所谓模型就是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抽象出它的本质和共同特征,用一种模式进行表达。这个模式有可能是数学公式,有可能是图式的逻辑模块。

模型化的表达超越了数据和碎片化的信息,让我们可以从全貌和系统间的关联来把握事物的本质。一个好的模型胜过很多解释,并且有助于我们增加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并且做出有效的决策。

GE公司变革有效性的典范模型:

E=Q×A

E(Effectiveness)
  
有效的变革
Q(Quality of solutions)
解决方案的质量
A(Acceptance of stakeholders)
利益相关者的接受

GE公司的这个公式传达的意思,就是组织要取得有效的变革“E”,需要在解决方案的质量“Q”和利益相关者的接受“A”两者之间着力。

这个乘法关系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解决方案的质量“Q”和利益相关者的接受“A”,两者缺一不可,这两个因素中间的任何一个的低下或者缺失,都会导致变革的失败。

再比如哈佛大学著名的战略教授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模型”,分析的是在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过程,和价值增值的过程。


价值链模型将价值创造的流程分为主流程和辅助流程两部分,并且将关键的流程功能罗列出来,让我们看到内在的逻辑关联,并且让我们可以结合各自的企业情况建立自己的价值链模型。

这种信息高度浓缩的模型,让我们看到了价值创造的全貌,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它超越了数据,超越了碎片化的信息,也超越了枯燥的理论推导。


2016-12-9 16:56 上传




在战略制定当中,模型化的展示是非常关键的。很多人习惯于简单的信息罗列、数据的展示,但是往往缺少模型化的陈述。这也难怪,因为模型的提炼是一种高级思维,它需要透过现象本身看到深层的原因,看到事物之间内在的关联,甚至找到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

模型可能不是完全正确的,就像美国著名学者乔治·鲍克斯所说的,“根本上讲,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是他们是有用的。”

模型只是反映当事人对这个事物或系统本身的理解,模型是对碎片化信息、数据和理论推导的综合,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基础,让我们进行讨论,让我们从事物的全貌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产生洞察。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机会继续向前推进。

在我们战略思考的每一个阶段,善于提炼和总结模型,并且通过模型化的方式与团队进行沟通和交流,将会使得战略制定过程非常高效,而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洞察。